Conclusion

30 天系列結束了,最後這一章來簡單回顧一下這本書的知識範疇,我覺得用 3 個小節來帶過這章是一個很好的方式——分別是「講了什麼」、「沒講什麼」、「缺了什麼」。

「講了什麼」是讓讀者了解讀完這本書後,可以獲得什麼環節的知識,「沒講什麼」則是讓讀者了解還有什麼旁支末節或者較不重要的部分,可以讓讀者自行探索。而最後的「缺了什麼」則是給我們作者,或者給有意幫忙改進 boilerplate 的同好看的,大家來讓這個 boilerplate 更好。

這本書講了什麼?

當初寫這本書的目的,是為了記錄一個完整開發流程和架構所必備的東西,所以著重在各部分比較基礎,比較精神的層面。

首先,我們先提到 Boilerplate (Day 1) ,帶給讀者們比較大範圍的脈絡。接著,我們講解了寫 React Native 所需要的基本技術和工具 ES6 (Day 2)React 基本概念 (Day 3)Flexbox (Day 4)Lint (Day 5)

接著,我們帶過了src 內部主要的結構,以及一個 native app 所需要的一些基本功能。包括:檔案結構 (Day 6)React Native Style (Day 7)多國語系 (Day 8)Routing (Day 9)Local Storage (Day 10)

講完這部分,要開始實戰時,我們講解了整個架構的資料流核心——Redux。提到了這些章節:Redux 和 React 的關係 (Day 11)Store 和 State 的差異 (Day 12)Container 和 Component 的區分 (Day 13),也提到了 redux 的基本部分在我們的 boilerplate 裡面如何實作的:Reducer & Action creater & Action (Day 14)MapStateToProps & MapDispatchToProps & Connect (Day 15)。提完了以上這些後,我們也帶到了資料的格式 Immutable JS (Day 16),以及較為進階的課題——Redux 的 Middleware (Day 17)

接著,我們把焦點轉向後端的部分,先簡單介紹了 Firebase (Day 18),接著設計了我們的 Data Model (Day 19),也揭示了我們之後 API (Day 20) 的改變方向。

講完 backend 的部分後,我們提到 js 較為深入的課題,非同步處理,分三個章節介紹—— Promise & Generator Function & Async Await (Day 21)Redux Thunk (Day 22)Redux Saga (Day 23)

再來,我們講解了維護程式碼的工具,也就是 test。我們提到了 static type checker Flow (Day 24),在 component test 的部分,我們使用了 Jest (Day 25),在功能 test 的部分,我們則選用了 Mocha 和 Chai (Day 26)

最後,把所有 JS 的部分提完後,我們又提到了 iOS (Day 27)Android (Day 28) 的內部結構,以及 部署方式 (Day 29)

這本書沒講什麼?

最開始在規畫這本書的規畫時,我特地沒有規畫一個部分,就是好用的 component library 教學。因為我認為這個部分應該由使用者自行去找適合自己專案的,或者試著去做一個。因此,我把把這部分的探索留給讀者們。

這本書或這個 boilerplate 還缺了什麼?

這本書在一天一篇的時間限制之下,我真心覺得沒有很仔細。例如 redux 的部分,並沒有實際代讀者去一行一行的完成程式碼,test 的部分,也沒有實際去探究該如何寫出好的 test ,只是匆忙的帶過。

至於 boilerplate,在 API 制定的部分,以及 Immutable 的部分,也還沒有完全統一。 而整體的 coding style 也還有一些小瑕疵,也還沒引入 ES7,讓 code 的可讀性和維護性更高。這是第二版的維改進方向。

後記

30天系列結束了,剛好也是一年的最後一天,以這篇文章來記念一下一整年的努力XD。感謝我的好朋友、好伙伴,也是本 boilerplate 的共同作者 Rae ,常跟我討論 code 和架構的寫法。他對於本 boilerplate 成形有著莫大的幫助,甚至貢獻度比我高。謝謝他的付出,也才有本書的推出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